星期六, 因公婆的推薦, 老爺說要去[剝皮竂藝條通]; 乍聞[剝皮竂]我ㄧ頭霧水, 搞不清楚這是個什麼地方, 相信很多人也沒聽過, 所以在介紹這個活動前, 先來說一下她的歷史好了! 

 

         剝皮寮位於台北市萬華區, 北臨老松國小, 東至昆明街, 南面廣州街, 西接康定路, 是台北市少數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, 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; 清代時, 剝皮寮街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, 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重要市街的必經要道. 關於[剝皮竂]名稱的來源有幾種說法, ㄧ是在《台北市志》中的剝獸皮之說, 志中有文字描述當時剝皮寮的產業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 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 所製皮革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; 二是當地居民所提的剝樹皮之說, 木材業是清代重要的產業, 艋舺為木材的集散地, 工人們將木材運至剝皮寮街進行剝皮。第三種看法是, 可能就像日本人改稱艋舺為萬華, 而將[福皮寮街]轉為日語發音的[北皮寮街], 台灣人再轉為閩南語發音成為[剝皮寮]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剝皮竂舊街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風貌

 

        光復後, 都市化腳步加速, 萬華其他區域隨著老街發展而改建, 街道也因數次都市計畫的道路拓寬, 不復清代風貌, 唯獨[剝皮寮]因曾劃歸為學校(老松國小)用地, 長期禁止增建, 反而留存了清代舊有街型.  1999年開始, 台北市政府組成[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專案小組], 開始修復並重新規劃已接近廢棄的[剝皮寮]空間, 並於2003年成立[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]以作為[剝皮寮]歷史街區管理營運單位, 2004年東側工程修復完成, 西側於今年完工, 為此, 台北市文化局特別舉辦[剝皮竂藝條通-古街文化節], 結合傳統與創新, 歷史與創意, 希望藉著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與展演活動, 讓市民體驗兩百多年的歷史建築之美.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地圖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老松國小的學生精選剝皮寮周邊的文化景點, 以艾瑞卡爾的拼貼方式繪製的藏寶圖

 

         從捷運龍山寺站出來, 我們沿著康定路走到廣州街口, 看到一排嶄新而有古意的磚紅色房屋, 老爺便忍不住當起歷史老師, 我卻猶豫著要不要拍照, 想起進度緩慢的夏日行, 終究還是放棄了寫文的念頭, 但是走進剝皮竂街區, 才看到介紹[剝皮竂]歷史的刻文, 我的手便開始發癢了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糊掉了, 是不是該換台防手震的相機呢?

 

         大概是H1N1太嚇人, 進入這半開放的空間, 警衛竟然在入口處克盡職守的量著訪客的體溫, 不過稍後人越來越多時, 警衛卻被派去做別的事, 只能在服務台放個酒精噴霧消毒器供遊客自行使用; 穿過服務中心, 我們來到後庭園, 不曉得以前各家庭園是不是都連在一起, 但現在整個庭園貫通, 還有一隻跟剝皮寮氣氛十分吻合的奔牛節的牛放在角落, 綠意盎然的庭園, 成了遊客們休憩的地方, 幾個高中女生就在這裡野餐起來了!  園中有面裸露的牆, 特意用玻璃保護起來, 讓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內部, 由於沒有說明, 我們只能猜測做法應該是用竹子為底, 再以泥土填滿.

 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我的祖國台灣美麗的牛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另外還有七隻牛喔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舒服的綠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牆面是這麼蓋的吧

 

         室內的混搭-當代藝術展共有24件作品, 分別放在各間屋子裡; 說是現代藝術, 難免會給人深奧難懂又抽象的感覺, 不過若是純粹以玩賞的角度, 不要太深究其背後含意的話, 參觀起來十分輕鬆, 也會發現這些展品非常有趣!

 

         戲夢時空-連臺好戲呼嚕呼嚕    李俊陽

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李俊陽利用牆面高低不一, 大小迥異的特性所彩繪的壁畫, 畫中有現代有懷舊, 產生古今交錯, 新舊交替, 混搭的趣味光景.

 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大家都很愛這面牆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原子小金剛

 

         [春花夢露]記憶裝置展

         藝術家黃子欽募集了十二萬件萬華在地居民的老物件與生活用品, 包含月票夾, 鑰匙, 照片, 玩具, 卡片等等, 然後將這些充滿美好記憶的物品, 封存在透明如水晶球般的膠囊造型中, 彷彿也將時間凝固凍結一般~  遊客也可以將自己的物品留下, 讓藝術家做成膠囊.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呵呵~  是大同寶寶ㄝ!

 

         一杯子的祝福

         一杯子的祝福代表一輩子的祝福.  藝術家洪易運用台灣在地的元素, 顏色與圖樣進行大型裝置彩繪, 色彩繽紛的杯子中, 裝著滿滿的祝福, 祝福城市, 祝福社區, 祝福著所有人事物, 希望帶給台灣更多的歡喜與快樂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剝皮三十一波

         攝影家劉和讓將拍攝的剝皮寮舊景, 製成觀音摺, 放置在龍山寺供人取閱的書籍中, 期望給閱讀書籍的人一個驚喜, 及剝皮寮的回憶!

 

       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 有形的商人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國外藝術家梅拉 嘉思瑪的作品, 靈感蘭自於中國傳統建築~三合院, 居中且最尊貴的正廳, 向左右延伸的護龍, 如此的建築讓梅拉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扁擔, 而以此挑擔的形式, 企圖反映出與剝皮寮的繁華過往緊緊相繫常民交易活動及宗教信仰.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      回返-老松計畫

        藝術家陳敬寶邀請與剝皮寮為鄰, 以逾百年的老松國小應屆畢業生共同參與創作, 向畢業班學生與家長提出[請問您在國小五六年集階段, 可有令您印象深刻的記憶?]的問題, 然後請老松國小的學生以[舞台化]的演出模式拍攝下來; 參觀的時候, 恰巧碰到照片中演出的小朋友, 她興奮的跟朋友介紹著作品, 讓小元寶覺得照片更好玩了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 除了藝術作品, 修復的街道也讓人宛如置身於過去, 每個人都拿著相機猛拍, 其中還有不少捧著大大的單眼, 看起來很厲害的攝影家, 害我想買單眼的念頭又開始作亂!

 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電影場景, 勿丟垃圾..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

 

參考網頁:  剝皮寮藝條通

 

下一篇:  剝皮寮藝條通 (下)

 

連結:  夏日行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nny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